--- 輸出相紙: 藝術微噴 蝕刻藝術紙
*單買相紙:3-5個工作日出貨。
*裱褙工法耗時費工,訂單需等候 2-3週,請耐心等候。
懸掛方式:
鋁框背面均有鋼索,可於牆上黏貼3M無痕掛勾(請購買5kg以上版本以策安全)即可懸掛。
- 作品名稱 / Blue I
販售作品尺寸:60*79 cm
作為 1920 年代巴黎嶄露頭角的藝術家,米羅深受立體主義和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尤其是畢卡索等藝術家的作品。此時期,他創作了類似《藍色I》、《II》和《III》的作品,諸如《母親》(1924年)、《繪畫》(1927年)和《拿著吉他的加泰羅尼亞農民》(1924年)。其中,許多作品均使用了寬廣的藍色背景。對米羅而言,這種藍色具有特殊的意義。它象徵著宇宙夢境的世界,一個無意識的狀態,在那裡,他的思維清晰流動,並不受任何秩序所拘束。這種藍色代表著一個超現實的、空靈的夜晚,它成為夢境得以以最原始的形式存在的場所,不受有意識且理性思維的影響或審查。
《藍色三聯畫 I、II、III》由米羅於 1961 年 3 月 8 日完成,標誌著他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階段。當時,米羅已是一位在世界各地舉辦大型展覽的知名藝術家,他將這幅三聯畫視為自己迄今為止藝術創作的總結。在他的藝術旅程中,風格和技巧的變化非常明顯,從早期的繁忙風景和肖像畫,到後來著名的接近空曠的空間和鮮明原色的抽象畫,《藍色 II》正是這一風格的代表。米羅的抽象畫作表達了他的夢境和潛意識,他經常自由地談論繪畫,並不加以控制。相反,他讓思維自由流動,讓思想的轉變在畫布上流淌,這種技巧被稱為「心理自動主義」。在《藍色 II》中,米羅的獨特風格得到了充分體現;畫布上,稀疏而均勻的筆觸讓這幅巨大的作品顯得格外空曠,而明亮的夢幻藍色背景進一步加強了這種空間感。
《藍色 II》可能是米羅作品中最明確地表達他對夢境及空曠無垠空間的痴迷的畫作之一。1958年,當米羅在巴黎創作《藍色三聯畫 I、II、III》及其他類似的抽象壁畫時,他曾說過:「天空的奇觀讓我感到震撼。當我在廣闊的天空中看到新月或太陽時,心中無法抑制的震撼隨之而來。在我的作品中,那些微小的形狀常常出現在巨大且空曠的空間裡。空曠的空間、空曠的地平線、空曠的平原——那些光禿禿的景象總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二十世紀藝術:藝術家》, 1958年)。《藍色I》和《藍色III》與《藍色II》相似,背景、顏色和簡單的線條與形狀幾乎完全一致。
為了讓《藍色 II》畫布上的稀疏之感更加生動,米羅在畫作的左側加入了動感的紅線,並在寧靜的藍色背景上營造出強烈的震撼感。他還使用了多個大膽而明確的黑色圓點,從紅線出發,以水平方向散開,並將這些線條的運動傳遞至整個畫布。這些形狀的巧妙運用,使米羅的作品既充滿活力又具力量感。通過幾何形狀和明亮色彩的精確(但極為自由的)安排,這件大膽的作品栩栩如生,讓觀眾得以一窺米羅未被破壞的潛意識,並真切感受到他今天所聞名的獨特風格。
- 藝術家介紹 / Joan Miro 胡安·米羅
胡安‧米羅為20世紀其中一位最享負盛名的西班牙藝術家,在漫長及豐碩的創作生涯裡,他一直熱衷於演繹日常物品及發掘它們內在的詩情畫意。他畢生的抱負是將藝術與生活連繫起來,憑著他獨特的洞察力,他從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物品中找到具詩意的特質。
米羅筆下的星星月亮太陽,一個個抽象符號,被認為是抽象畫的經典,也是他最著名的繪畫風格,但其實米羅深受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甚至達達主義的影響,畫風多變。他決心要將詩畫合而為一,要革新繪畫這種傳統藝術媒界,甚至曾說過:「我要刺殺繪畫!」
米羅曾與超現實畫派關係密切,這些超現實主義者態度開放,也擅用不同媒界創作,一直在嘗試融合詩畫二事,米羅曾將一首詩拆開,成為他繪畫的題目,又嘗試在畫裡表達他的詩意性,米羅的畫雖然被認為是抽象畫,但很多時候他筆下繪畫的都是符號,而從符號之中,大概可見到它是星星、月亮,或是一隻小狗/動物。比較起全抽象繪畫,它們更見到米羅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他曾經歷兩次世界大戰,還有一次西班牙內戰,那年代再見證特權階級統治,他是因為避難,才在鄉間居住,在沙灘裡仰望星空,啟發了他繪畫星座系列(Constellations,1940-1941)。及後他開始用星星月亮太陽來作畫,而星座系列成了他的標誌性語言。」談到他受的藝術影響,羅館長說米羅大約在三十歲到了巴黎,當年巴黎是世界最前衛的藝術中心,各個畫派百家爭鳴,他除了較受到影響的其實超現實主義,還有達達主義和立體派,「據他自言,他會從每個畫派之中學習,但他不承認自己屬於任何一個畫派。」
刺殺繪畫
米羅生前曾說過,自己「越來越重視在作品中使用的物料,為了讓觀眾作出反應前就感受到衝擊,我覺得一種豐富而有力的材料是必要的。這樣,詩意就透過塑造的媒介表現出來。」他本來使用的物料就具顛覆性了,他會使用木材、聚合纖維板、黃銅板、砂紙、瀝青等做創作,在上面刮擦、鑿孔、黏貼、拼貼,各適其式,也許對米羅有基本認識的人來說,看是次展覽,比較驚奇的是原來他有這麼深受達達主義影響,例如就在入口處展出他在1933年繪畫的油畫(此作就簡單的叫《Painting》),這畫的起源,是他喜愛收集雜誌,然後在雜誌上剪下不同的「物件」,拼貼成作品。展覽既有展出他當初的拼貼,又有展出他後來再演化成了的油畫作品。大家都知道,拼貼和現成物(Ready Made)都是達達主義的慣技,米羅只是信手拈來,作為他的習作。
米羅為何偉大
米羅為何偉大,能與畢卡索、達利比肩?他又與其餘二人有何不同?「有人稱米羅為超現實主義畫家,一般都說它創作的是抽象藝術,因為大家都很難用一個主義去定義他,他的兼容性很強,這是他跟畢卡索、達利很不同之處。提起畢卡索多想起立體主義,達利多想起超現實主義。另外,米羅也強調回歸自然,無論他身在繁華的巴黎,或在那裡,他每年都會抽出兩個月,回到加泰隆尼亞的鄉間,從自然中得到力量。」她說:「米羅好認真的對待不同媒界,跟不同年代的藝術家合作,他喜歡民間藝術,也和手工藝的師傅合作,創作度很廣泛,創作期橫跨六十年,相當難得。」